海外新闻稿发布:搞定西方受众的结构密码与语言心法
不少企业兴冲冲做海外推广,新闻稿发了几十家媒体,却连个小范围的讨论声都没溅起来 —— 不是产品不够好,而是没摸透西方媒体和受众的 “阅读逻辑”。国内写新闻稿常爱用 “引领行业”“开启新篇章” 这类宏大表达,可发给美联社、彭博社这样的权威媒体,编辑大概率会直接划走;毕竟对海外读者来说,“这家中国企业能给我带来什么”,远比 “企业有多厉害” 重要得多。
要写出让海外受众愿意看、媒体愿意发的新闻稿,先得掰扯清国内外写法的核心差异。国内新闻稿多站在企业视角,习惯从品牌愿景、行业地位切入,比如 “XX 企业深耕领域 10 年,打造全球领先产品”;但西方媒体信奉 “倒金字塔结构”,要求开篇就得把 “谁、何时、何地、做了什么、对读者有何价值” 说清楚。举个例子,某新能源企业出海发稿,国内版本可能写 “XX 新能源布局欧洲市场,推动绿色能源发展”,而符合西方偏好的写法会是 “XX 新能源 3 月在荷兰落地 20 座充电桩,充电速度比当地主流设备快 30%,能帮电动车车主每次充电节省 20 分钟(数据来源:企业实测)—— 这也是该品牌在欧洲布局的第 5 个国家”。一对比就懂,后者用具体数据和读者利益点开篇,远比空泛的 “布局” 更抓眼球。
顺着这个思路,我们可以梳理出一套适配西方媒体的新闻稿结构模板,再结合逆传播的媒体资源优势(比如对接谷歌新闻、雅虎等综合平台,还有日本维新社这类区域媒体),能让稿件的 “被采纳率” 翻倍。模板核心分四部分:
第一部分是导语,用 1-2 句话讲清核心事实 + 受众价值,像刚才充电桩的例子,直接戳中欧洲电动车车主 “怕等” 的痛点;
第二部分是支撑数据,比如产品的技术参数、用户反馈、市场表现,比如 “该充电桩已在荷兰鹿特丹、阿姆斯特丹等 5 个城市投用,首月使用量突破 1.2 万次,92% 用户表示‘充电效率超预期’(数据来源:当地合作运营商)”,量化的内容比 “广受好评” 更有说服力;
第三部分是背景补充,简要介绍企业或项目,但别自夸,比如 “XX 新能源自 2021 年进入欧洲市场,已累计建设充电桩 80 座,核心技术通过欧盟 TÜV 认证”,用资质和过往成果建立信任;
第四部分是权威引用,比如 CEO 的话要具体,不说 “我们很重视欧洲市场”,而说 “接下来 6 个月,我们计划在德国、法国再投建 50 座充电桩,重点覆盖高速公路服务区,解决长途出行充电难问题”,既体现规划,又再次关联受众需求。
语言上的 “优化技巧” 也很关键,尤其逆传播支持 50 种语言本地化传播,这不仅是翻译,更是文化适配。首先要戒掉 “形容词依赖症”,把 “优质服务” 换成 “24 小时在线客服,平均响应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”,把 “创新产品” 换成 “采用新型材料,重量比传统产品轻 40%”;其次要避开文化敏感点,比如在欧美提 “市场占有率第一” 需提供第三方数据支撑,在日本避免过于直接的 “领先” 表述,逆传播的 SVIP 团队里有熟悉各区域文化的媒介专员,能帮企业提前规避这些雷区;最后要 “说人话”,别用行业黑话,比如不说 “构建全链路生态”,而说 “从产品设计、生产到售后,我们能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”,让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看懂。
写好新闻稿只是第一步,要让它真正发挥作用,还得结合海外媒体推广的全链路 —— 先通过逆传播对接美联社、路透社这类权威媒体定调,它们的发布能给品牌 “背书”,让后续传播更有可信度;再配合境外广告投放,把新闻稿里的核心卖点(比如 “节省 20 分钟充电时间”)和广告内容呼应,避免受众看到的信息碎片化;最后靠逆传播的智能分发系统做后续长尾传播,系统会根据实时效果调整投放策略,比如某篇稿在谷歌新闻的阅读量高,就加大同类平台的投放,让内容持续触达潜在客户。
其实,打动国际受众的新闻稿没那么玄乎 —— 核心就是 “放下企业视角,站在读者立场”,用结构清晰的事实、量化的数据、接地气的语言,讲一个对他们有价值的故事。再加上逆传播 10 万 + 海外媒体资源、7×18 小时响应的团队支持,以及风险预警和效果兜底,企业不用再为 “写了稿发不出去、发出去没效果” 发愁,能真正让海外新闻稿成为品牌出海的 “敲门砖”。